今年7月1日起,國家衛生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制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正式開始推行,對于關注飲水安全的市民而言,這不僅是個好消息,更成為近日的熱點話題。那么,一個月來,飲用水新標準在港城實施情況如何,進度又怎樣呢?帶著疑問,筆者近日走訪了市自來水公司第三水廠及市水質檢測中心。
“探班”水廠制水過程
在位于新浦茅口路16號的市第三水廠采訪時,筆者看到,偌大的花園式廠區幾乎見不到人,但是原水自取水口流入廠內再通過出水口流入管網,這其中的所有環節都在各個控制室的掌握之中,廠里20多名職工分4個班次24小時值班監控。
在位于廠區最西邊的一泵房內,筆者看到了一個魚缸,據工作人員介紹,被水泵抽進來的原水有一個支流要流入魚缸,目的是確定從取水口取來的水是否安全。接下來,原水在泵房內被加藥后將分別從三根粗大的墨綠色管道流入反應池,在從西到東36格的反應池里,池內的水一開始還冒著土黃色的泡泡,通過不斷流淌越來越清澈。再往東走,與反應池相連的是兩個巨大的沉淀池,經過這一步水可以通過18排水槽內無數個圓孔流入東側的8組濾池。與其他水池不同,濾池底部上下鋪設了一層無煙煤,一層石英砂,水通過雙層過濾后就可以流進清水池加氯殺菌了。繞過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封閉式清水池,我們又來到二級泵房,這里的工作人員通過濁度儀、流量儀和壓力表等監控流入百姓家的自來水。泵房內一排排藍色的儀器上,白色表盤、紅色的數字顯得特別醒目,下午5時13分,濁度儀上顯示濁度為0.41,比新標準濁度1的規定要清澈得多。
水質檢測中心
位于第三水廠內的水質監測中心與一般的化驗室并無兩樣,可誰也想不到它竟和全市人民的用水安全息息相關。
筆者在中心質量負責人李家愛的帶領下走進了這座三層小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間間裝滿儀器的監測分析室。上到二樓,理化室的工作人員正在用分光光度法檢測水中的氨氮指標,據介紹,雖說氨氮是新標準中的非常規指標,但一直以來它卻是我市水質檢測的重點。近年來,一到6月底進入汛期,我市的水質就要受到農田回歸水內化肥中氨氮的影響,水廠取水口的水質曾一度降低到三類水以下,導致整個7月份的自來水水質比平時降低0.23個百分點。在小型儀器室內,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導率儀測試水中的鹽分以判斷濁度,上到三樓,一間間無機分析室靜謐而又忙碌,原子吸收室里正在進行水質重金屬鐵、銅、鉛等含量的檢測分析,離子色譜室可用來檢測水中的氯化物、氟化物,氣相色譜一室可用于檢測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機物質……
據李家愛工程師介紹,市水質檢測中心是在原自來水公司中心化驗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設有各類水質檢測分析室,每天對市區各自來水廠的原水、出廠水、管網水的色度、PH值,渾濁度,高猛酸鹽、氨氮、細菌總數等10幾項指標進行檢測,去年,水質檢測中心通過了江蘇省一級化驗室評定和江蘇省技術監督局認證,初步具備7大類164項水質指標的檢測能力。
新標準我們怎么實施?
新標準的水質指標從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其中又被分為常規指標42項和非常規指標64項。新標準增加了71項,修訂了8 項。其中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加到6項,飲用水消毒劑指標從1項增加到4項,毒理指標由10項增加到21項,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由15項增加到了20項,放射性指標中修訂了總α放射線。
據了解,42項常規指標是指能反映生活飲用水水質基本狀況的水質指標,屬水質檢測有普遍意義的項目,與之前的35項水質檢測指標相比,增加了耗氧量、鋁,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以及消毒劑中包含了一氯氨、臭氧、二氧化氯在內的7項。據介紹,除了以上三種消毒劑并不在市自來水公司使用范圍內,其他各項指標我市已于7月1日起與全國同步開始檢測。
對于64項非常規指標可推遲5年實施的說法,水質檢測中心主任陳虎告訴筆者,非常規指標指相對局限于某地區或者不經常被檢出的指標項目,目前,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并報國家標準委、建設部和衛生部備案,從2008年開始起三部門將對各省非常規指標實施情況進行通報,全部指標最遲于2012年7月1日起實施。